艋舺隘門遺址 2011 vs 2020
左圖為張哲生於2020年7月5日翻攝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23巷口的艋舺隘門遺跡「艋舺記憶」馬賽克創作下方之舊時照片,該照拍攝於2011年8月24日,記錄了艋舺隘門遺址建物拆除前的最後樣貌。
右圖由張哲生於2020年7月5日在左圖中同地拍攝。
艋舺隘門建於清代嘉慶年間,作為聚落防禦之用,而隘門內的彎曲巷道則是為了避免敵人能夠直搗黃龍。今臺北市廣州街223巷在300年前的清代即已存在,早年為淡水河碼頭進入艋舺的必經道路,巷口所設置的隘門,乃是保護艋舺的第一道防線。
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後,此隘門之防禦功能已不復需要,於是當地居民集資在隘門上方的瞭望台建造了一座福德正神廟,以將原本棲身於隘門底下的土地公迎至廟中供奉,而成為臺灣少見的懸空式土地公廟;該廟供奉的土地公神像相傳是艋舺龍山寺籌建之初,由一名泉州的雕刻師父隨身攜帶來臺,為泥造金身,其歷史超過300年。
當地居民世代供奉這尊高坐隘門上方的土地公,每逢節日都會備置牲品以祭祀祈福,而在經過隘門時,也會仰望合手一拜;每年農曆8月15日的土地公誕辰時,整條巷子會被信眾擠得水洩不通,蔚為壯觀。
艋舺隘門曾被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暫定古蹟,是萬華地區重要的歷史建物之一;然而在2011年,基於交通安全的整體規劃,臺北市政府決定將隘門所在巷道拓寬,使得隘門面臨被拆除的危機,此消息傳到地方後,激起了保存文史的聲浪。
但臺北市政府還是決定在2011年9月拆除艋舺隘門,將此巷拓寬為6米寬的雙向道路。由於隘門曾在1993年重建過,早已不是臺北市列管的文化資產,而且其存在影響了居民基本生活,例如有人家裡沒自來水,就是因為巷道太窄使得新管線拉不進去,另外消防車和救護車皆無法進入此巷,阻礙了救災救難的工作,因此非拆不可。
然而,位於隘門上的土地公廟亦面臨了拆除的命運。在拆除之前,信徒持筊請示土地公想遷往何處,但土地公就是不肯點頭,堅持留在老家不走,於是信徒向青山里里長李昭成求助,
於是,李昭成里長在臺北市長郝龍斌主持的萬華區100年區里發展座談會上,向市長正式提案,表示為了串聯隘門沿線之剝皮寮、龍山寺、仁濟院育嬰堂碑、學海書院等人文歷史觀光動線,希望市長能同意以重建舊城門方式重現「隘門」原貌。
當時,在郝市長的指示下,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將在拓寬工程完成後,於原地以原貌重建隘門和土地公廟,以兼顧歷史和信仰。
2011年9月14日,北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開始進行此巷的拓寬工程,從廣州街一路打通到桂林路,令其成為寬6公尺、長百餘公尺的雙向通行道路。
2011年9月底,隘門和土地公廟已被夷為平地,整個拆建過程由市府都發局指派專人拍成紀錄片,土地公神像則由信徒重整金裝後,暫時擺在陳姓廟公住家奉祀,打算等待翌年隘門和土地公廟重建完成後,再迎回繼續守護當地居民。
後來,臺北市文化局邀集學者與地方人士積極溝通,雖受限於法令規定而無法按里長的提議重建隘門,但最後還是經由集思廣益、發揮創意,而達成了共識,決定以馬賽克拼貼設置壁畫的方式,來保存大眾對艋舺隘門的記憶,盼能創造雙贏。
2013年8月22日,位於艋舺隘門遺址巷口東側牆上,由簡明輝創作、名為「艋舺記憶」的馬賽克拼貼壁畫,正式對外公開。
以下為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於1975年夏天在艋舺隘門遺址設置的「艋舺隘門沿革記略」石碑之內容:
艋舺隘門沿革記略
隘門為我國固有建築,以泥土或磚石砌成,隘門有單門、雙門,中加木門,或設頂樓之分;其作用乃在入暮後或急變時管制出入,並供瞭望示警之用。艋舺隘門遺址已廢,其頂樓亦經改放福德正神,但舊市區存此古蹟,信足證明臺灣為我漢族開發而無疑矣。
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夏
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撰立